踏实筑路,传承幸福——记都匀十一小文化品牌定位(一)
踏实筑路,传承幸福——记都匀十一小文化品牌定位(一)
一所50年代建成的铁路子弟校
背靠铁路事业契机发展壮大
在如今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中
如何让朴实的铁路文化办学理念突破局限
使都匀十一小脱颖而出?
是传承?还是创新?
或许最终都要立足于——踏实筑路,传承幸福

1946年,都匀扶轮小学是因黔桂铁路建到都匀,铁路职工骤然增多而创办。
所谓“扶轮”,“轮”指火车的动轮,“扶”为扶助、扶佐、扶持,本意为兴办铁路子弟学校,打下人才培养基础,以利发展铁路交通事业。

当时全国一共有20多所扶轮小学和几所扶轮中学,1950年以后学校名称改为铁路职工子弟学校。
1958年4月重新组建了都匀铁路小学,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第一所铁路子弟学校。
现改名为“都匀市第十一小学”。
都匀十一小本身就具备悠久的铁路文化办校历史
但铁路文化更多的只是一种口号
或者一种心理认同
它到底是停留在历史展馆中沉默的火车雕塑?
还是随风呼啸的火车轰鸣?

抽象的文化元素需要一个具体的品牌符号成为载体
方能焕发全新活力
铁路文化与师生成长到底有何关联?
如何让“一训三风”与“铁路文化”落地结合?
怎样用铁路文化指导新时期多元化的课程课改?
铁路文化是否还需完善?

要为都匀十一小进行校园文化品牌设计
这些就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
美之源经过和校方的充分沟通
结合区域特点、课程特色等内容
全方位地提取特色元素
为品牌立型打下坚实基础

都匀十一小,源于扶轮小学,因铁路而生,循铁路而兴,当人才成就之时,亦投身铁路事业,两者相互扶持,互惠共赢,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和传承血脉。
区域文化:
学校所在城市——都匀,历史上受益于铁路发展而繁荣,从最初的黔桂铁路、湘黔桂铁路到现在的高铁主站点,铁路文化在都匀这座城市和都匀人心中有着特殊的情愫。
课程特色:
十一小以“足球特色课程”为车头,带动文化、科技、体育多元课程和社团活动全面发展,让学生适性扬长。一列火车,车头是牵引力,各节车厢承载不同货物,才能使命必达;学校多元发展思路和特色课程设计与火车的特点一脉相承。
理念传承:
铁路文化办学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、为大家所公认的、独特的、稳定的、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,是学校文化积淀,传承了学校文脉。
从这些元素可以得知
铁路文化既是朴实而无私的一种奉献
更有一种具有与时俱进的拼搏之力
它承载着火车、铁路事业、铁路人共同奔向幸福的美好愿景
这与校园教书育人
为师生实现幸福人生目标铺路导航的目标不谋而合

带着这些认知和探索
美之源以“铁路铺垫”、“幸福道路”为切入点
同时立足师生本位,教育本源,文化本意
把都匀十一小的建校核心思想
与铁路文化相结合
提炼出全新的校园文化理念:


阐释:
“师生”是教育的元素,是十一小得以创办的基础;
“幸福”是教育的目的,办校是为了实现师生的幸福;
“前行”是教育的方向,奋发向前是十一小铁路文化的核心所在;
“筑路”是教育的形式,铁路筑路,能让火车奔向四方光明;教育“渡人”,都匀十一小为师生奔向幸福人生铺建道路。

阐释:
每天进一步,从铁路文化的教育内涵发掘而来:火车一站一站的向前运行,逐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,如同求学过程,需天天扎实进步,锲而不舍,方可成才。
同时,它也是一种良好的为学做事心态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曰:“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”,从大处着眼,从小处着手,由易“图难”,由细“为大”,它要求师生不好高骛远,懂得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,明白成功来之不易,需一步一个脚印,长时间的坚持不懈。

阐释:
语出毛主席: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。校风通俗易懂,朗朗上口,体现出学校风气中追求向前迈进的铁路文化,同时又富含朴素的教育哲学,很好的表达出十一小的精神风貌,给人自信满满的正能量。

阐释:
即教和学两方面相互促进,相辅相成,如同铁路事业与铁路人共荣共进,生生不息。
原语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,知困然后能自强也。故曰教学相长也。”这是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教育经验和原则,要求教师既要严谨、敬业,以民主、平等的作风对待学生,善于引领学生;
同时,教师之间又要相互切磋,加强合作,注意从教中学,虚心汲取学生的长处,不断充实、更新和完善自身智能体系。教与学,相得益彰,相互促进。

阐释:
古人云:“不用扬鞭自奋蹄”;现代教育提成兴趣学习,即为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。学风从“奋发进取”的火车头精神出发,结合“筑路”教育,提出“主动”、“进步”的学风,意在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导向,发挥主观能动性,每天进一步,持之以恒,进德修业。
踏实筑路,奋发进取;
天天进步,持之以恒;
相辅相成,共荣共进;
以人为本,奔向幸福。
都匀十一小以崭新的校园文化理念为火车头
带领全校师生乘坐崭新的列车
向幸福美好的人生不断前行!